农业洪涝灾情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一、水稻 目前,全市晚稻大部已进入幼穗分化,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应切实加强管理。 1.全面疏通排灌沟渠,强化田间开沟排水,确保雨后能迅速排掉田间渍水,减轻渍涝危害。 2.受水浸田块,当水位下降时,要立即清理田间渣屑,洗苗、扶苗, 清洗叶片上的泥浆,减少光照阻碍, 提高光合作用。 3.积水排除后,处于分蘖高峰期的迟插田块,雨后要抓紧晒田,促进根系深扎,抑制茎叶徒长,控制无效分蘖。 4.若前期施肥不足,还处于分蘖期的田块,可根据苗情酌施平衡肥,促进平衡生长,以速效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和喷施叶面肥。 5.受淹的稻田,要特别注意细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的防治。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稻米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 6.科学防治病虫害。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可随风雨大量迁入,也极易使稻株形成伤口,加重水稻病虫害,利于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害发生流行。待天气稳定,要抢晴抓早,受淹稻田抢排积水后立即用药预防。 (1)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 (2)稻瘟病。防治药剂可选用春雷霉素、三环唑、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丙硫唑、咪铜·氟环唑、井冈霉素A、井冈• 蜡芽菌、嘧菌酯等药剂。 (3)纹枯病、稻曲病。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稻曲病重点掌握水稻破口前的时间节点。 (4)稻飞虱。防治药剂可选用三氟苯嘧啶、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酰胺、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高效、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 (5)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可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或四氯虫酰胺、甲维·茚虫威、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生态风险的化学药剂。县级植保部门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确定最 佳防治适期。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至1~2龄幼虫高峰期。 二、甜玉米 目前,秋植甜玉米陆续播种移栽,越夏型耐热甜玉米临近采收,要做好分类应对: 1. 暴雨前的措施 (1)及时做好采收工作,减少损失。 (2)开好田间排水沟,确保排灌畅通,防止积水,避免幼苗长时间淹水。 2. 暴雨后的措施 (1)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提高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针对倒伏的不同程度、不同地势、不同土壤分类对待,要在倒伏2-3天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倒伏时间过长的,山岗地、沙土地等不宜采取直立扶起措施,避免二次损伤茎秆、根系,影响玉米产量。 (2)一般先补救低洼易积水地块,尽快排除积水,避免倒伏的玉米果穗浸水。对于倒伏较轻的玉米和移栽不久的幼苗,一般不用采取扶直措施,让其随生长自然直立起来;对于已经匍匐在地面且穗位着地的玉米,要将穗位及时垫扶;对倒伏严重且茎秆或根折断的玉米,抓紧抢收,视情况用作青贮等方面,最大限度减少受灾损失。 (3)注意事项:扶起时要顺势扶起,避免伤根或折断玉米,同时尽量避免损伤棒三叶,影响后期产量。可将每垄相邻2-3株用绳或叶片捆绑在一起,就近取树枝或用已完全折断的秸秆将其垫扶起来,使穗位离开地面;受灾面积小的地块,可在垄沟每隔几米的两端支起木棍,用铁丝系在两端将玉米搭在铁丝上。 三、果树 对平地果园,要加紧修整和加固排水沟渠系统,保证完善畅通。对山地果园,要把果园四周的防护沟修通、加深、加固,利用顶部的防护沟作集洪沟,两旁的防护沟作泻洪沟,积极做好强降水防范。 1.洗叶扶树。对被冲倒的果树进行扶正、培土、护根,然后再一次用清水喷洗枝叶上残留的污渍,确保叶片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 2.清沟排水。对受涝的果园要及时清理疏通排水沟渠,排干渍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避免果园积水造成果树死根烂根。 3.及时培土、松土保护根系,促发新根,恢复生长。及时扶正果树,培土保护根系,促发新根,恢复生长。地势相对平坦的果园,排干水后,要进行浅耕松土,恢复土壤的通透性,促发新根。 4.结合叶面喷肥,及时进行追肥,加强营养,促进果树恢复生长。叶面肥要以有机营养为主,如使用氨基酸类、黄腐酸类叶面肥。 5.适度修剪。一是从基部剪除受灾后干枯的枝条;二是对灾后露根、伤根造成大量落叶的果树,要进行疏枝回缩,促发新的枝梢,并适当疏除部分果实,减轻树体负担。 6.及时喷药。防治病害,重点防治因高温多湿引起的病害和渍水伤害引起的各种生理性病害。 7.及时采收。对可收获的水果,选择阴、晴天及时采收,减少损失。 四、露地蔬菜 1. 暴雨前的措施 (1)及时做好采收工作,减少损失。 (2)开好田间排水沟,确保排灌畅通,防止积水。 (3)抓好雨前病害防控时机,雨前打药提前防控阻止病菌侵染,减少病原基数,效果比雨后打药要更好。喷施内吸性农药、速效性农药,内吸性强的农药施用1-2个小时后药剂能被吸收70%以上。 2.暴雨后的措施 (1)受淹田块要及时开沟清渠,培高畦面,排除田间积水,降低菜地水位,同时要时刻关注菜地排水畅通,清沟理墒、排涝降渍避免蔬菜被淹被泡。 (2)土壤稍干后,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改善植株根系通气条件。适当做一些保根护根措施,及时对畦面进行松土,加速土壤富氧,促进蔬菜恢复生长。 (3)结合田间农事操作进行菜园清洁,及时扶正倒伏植株、避免植株减相互挤压,清理基部黄叶病叶及落叶落果。 (4)对于生长偏弱或出现部分死苗的菜田,应及时查苗补苗。 (5)植株缓回后,即可追施少量速效肥,或喷施腐殖酸、氨基酸类叶面肥,促使蔬菜迅速恢复生机,提升抗性。注意:喷施叶面肥要避开烈日高温。 (6)放晴后及时喷洒对口的杀菌剂,喷药时注意作物地面喷洒全面,不留死角。 (7)针对具体情况,做好抢收、补种、改种。可以收获上市蔬菜要抢收上市,减少损失。部分受损菜地要及时补苗补种,完全损毁菜地要因地制宜改种其他作物。受淹严重地区,大多数是比较低洼地带,在一段时间内还比较潮湿,建议种植一些相对耐潮湿的蔬菜品种,而且蔬菜的生产周期相对较短,起到短平快的效果。 五、设施蔬菜 1. 暴雨前的措施 (1)及时抢收。已成熟或近成熟的瓜蔬作物要及时抢收,减少损失。 (2)加固设施。加固大棚、瓜豆棚架,设立支撑等;棚内有作物的,及时闭棚防风,保证棚膜、设施及作物安全;棚内无作物的,要及时收起棚膜。如果风力超强,需割膜保棚。要按照抗大风、防大雨的要求对设施大棚特别是连栋大棚进行加固,并根据风力、雨势变化,及时拆除薄膜、遮阳网,防止大棚受大风暴雨影响变形坍塌。对于卷帘机等设备,要及时予以加固,并切断电源。 (3)疏通沟渠。及时疏通排水沟渠,畅通排水渠道,特别是地势低洼、自行排水困难的田块,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 2. 暴雨后的措施 (1)清沟排水。及时开沟排水,对地势低洼、自行排水困难的田块,要抓紧采用抽水机具排水,尽量减少瓜蔬作物受淹时间。 (2)及时抢播。受损的苗床要抓紧时间重播;受损大田抓紧安排后作,播种快菜、小青菜等速生叶菜,以尽快恢复后期的蔬菜生产。 (3)合理安排后茬生产。后续设施栽培的冬季蔬菜品种均可陆续播种育苗。 (4)加强病虫害防治。灾后注意防治叶菜类软腐病、霜霉病,瓜类疫病,茄果类疫病、青枯病、白粉病、灰霉病等,同时注意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斑潜蝇等害虫。 六、罗非鱼及水产养殖防汛救灾措施 洪灾的发生对水产养殖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洪水冲毁了养殖设施,造成养殖鱼虾类逃逸,且容易污染养殖水体,引起养殖动物应激,导致其病害频发、减缓生长。以下建议供水产养殖防汛救灾及复产时参考。 (一)洪灾对水产养殖的潜在危害 1.水位上升、池埂坍塌风险。暴雨会引起池塘水位急剧上升,可能造成池塘水位与堤坝持平,溢塘的风险加大,且暴雨时常伴随着大风,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池塘围栏设施、池埂损坏甚至坍塌,引起养殖动物逃逸。 2.水温变化、养殖动物应激风险。大量雨水进入池塘,直接造成池塘水温下降,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如暴雨后紧接着是晴天,水温又会迅速上升,易对养殖动物造成二次应激。 3.pH下降风险。雨水一般呈弱酸性,瞬时大量降雨会造成池塘pH骤然下降,甚至有的池塘下降幅度超过1.5以上。另外,连续暴雨天气,水体光合作用下降,藻类大量死亡,也会导致pH下降。 4.溶氧下降风险。连续暴雨会导致池塘底层溶氧降低。一方面水体光合作用变差,引起池塘水体藻相、菌相失衡;另一方面池塘底部耗氧增加,池底的残饵、动植物尸体等有害物质泛起,生物耗氧量上升,容易引起池塘缺氧泛塘。 5.摄食能力下降风险。暴雨通常会导致很多池塘出现“浑水”现象,产生较强应激;大量雨水导致池底耗氧增加,水体溶氧下降;各种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对养殖动物应激很强,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导致其摄食能力下降。 6.疫病爆发风险。由于暴雨会引起各项水质指标的变化,导致养殖动物应激,摄食能力下降,以及洪水的蔓延,导致各类流行性病原的蔓延,极易引起养殖动物发生病害。 (二)汛前需提前部署,做好预防应对措施 1.密切关注天气和降雨量变化,开展抢险救灾前,要做好部署及指导培训,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 2.要密切注意池塘和水库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设置围网等措施,适当降低池塘水位,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 3.网箱养殖要注意预防洪水冲击造成网箱被冲走、冲垮,可采取加固固定绳索和网箱框架等措施,及时清理漂浮物。 4.涨水时要及时将网箱拉到水质好、避风浪、远离泄洪道的地方;退水时要及时将网箱移离岸边,防止搁浅;尽可能在泄洪道采取防护措施,如设置拦网等。 (三)汛后需根据受灾情况,及时做好救灾复产工作 1.及时修复养殖设施。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塘口堤坝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对围网养殖进行扶桩、补桩,清除水草等杂物;对“没顶”的围网和被淹没的池塘,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塘口或网箱中暂养,等水位回落后放养,减少受灾损失;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 2.适时补放苗种。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尤其是养殖区和围网区域内剩余水产动物情况的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 3.严防疫病发生。水灾之后易发大疫,洪涝期间,水域、陆地连成一片,水产动物的各种病原体到处滋生蔓延,极易引起疫病的流行和暴发,要加强养殖水域的病原检测,以防各类动物性疾病相互传播。同时上游水由于温度、pH值等理化因子与下游水有一些差异,也会导致鱼体不适,造成死亡。洪灾过后常出现大量死鱼,应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含焚烧)等。其中以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处理后再深埋1米以上最为有效。在洪灾过后恢复渔业生产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早晚巡塘,观察记录鱼的活动情况、摄食情况、体色情况、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做到勤观察、细分析,对疫病进行有效的监测,对疫情进行及时的预警预报,共同防控疫病的暴发与流行。 4.准确诊断、科学用药。洪灾过后,养殖水体的生态失衡,水质不稳定,鱼体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此时应特别注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与对症下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避免造成次生死鱼事故。 5.消毒水体、调节水质。洪水过后对水体要消毒,一是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如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每次用量每667m2(水深1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兑水泼洒,或用碘制剂,按说明使用。二是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如在鱼池进水口设过滤池,过滤料用砂或木炭;生物方法是利用浮床植物,起沉降和净化水质的功效。三是及时换水、加水。加注新水可促进水体上下对流,将表层高溶氧水带入下层,而表层水再经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仍可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增加水体溶氧,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四是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尤其下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要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6.加强投饵。降雨时由于水温降低,鱼类吃食减少,应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及预防水质恶化。水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应选择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量,并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投饵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同时拌饲料投喂维生素C(每千克饲料用300~500毫克),每天一次,预防病害的发生。 七、畜牧业应对水灾后疫病防控技术措施 (一)养猪业应对水灾后疫病防控技术措施 一些地方发生水灾,出现了水淹猪栏,造成了猪只死亡等现象,给养猪业的影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除了造成的直接损失之外,我们更要重视水灾前后的猪病的发生动向,做好猪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1.水灾与动物疫病的关系 (1)水灾过后,由于土壤中的病原体受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后暴露,造成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大量传播扩散;各种昆虫、爬行动物随水迁移,导致病原体的快速传播,容易造成某些传染性疫病的流行。 (2)水灾导致猪舍损毁,猪只暴露在日晒雨淋、蚊叮虫咬的恶劣环境中,另水质受污染,饲料因雨水淋温发霉变质,这些不良的因素,都会成为各种疾病的诱因,特别是容易导致肠胃炎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另为避免水浸,驱赶迁移畜禽,导致猪只产生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老弱病残的猪只容易发病,一些传染性疾病会快速传播。 2.雨水季节前的防范措施 (1)留意房屋、栏舍基础是否存在下面问题;墙体是否存在开裂、倾斜问题;屋顶是否漏雨,顶樑、桁木是否完好,及时排除隐患; (2)靠近山体的房屋、栏舍,是否设置泄洪沟; (3)雨水上涨期,检查泄洪沟是否堵塞,及时疏通,防止冲毁房屋;同时观察是否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4)台风季节,检查门窗、屋顶是否要加固,防止损失。 3.水灾后疫病防控措施 (1)加强宣传培训和教育,提高各养殖户和猪场从业人员关于动物疾病防控的意识及技术; (2)养猪场做好本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加强进入猪场人员和物资的消毒; (3)水灾后对猪场进行全面的清理和严格的消毒,包括栏舍和空地的消毒,可选择使用生石灰或烧碱等,猪舍空栏1个月后,清洗干净再消毒1次方可使用; (4)对淹死的猪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处理,严禁扔入河涌或喂鱼; (5)减少冲栏频次,保持栏舍干燥,保证猪身干爽; (6)加强栏舍的通风换气,保证良好的空气环境; (7)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合格后,才可以灌溉或排放; (8)做好疫苗的注射工作,对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五号病、猪链球菌病等的疫苗要及时免疫,必要时加强; (9)要重视生猪的营养,确保玉米等大宗原料的质量,确保不会发霉,必要时添加脱霉剂; (10)在保育等阶段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必要的抗生素,促进小猪的健康生长。 (二)养鸡业应对水灾后疫病防控技术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保障肉鸡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肉鸡养殖场(户)在应对暴雨天气时应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实施紧急救助,及时、妥善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1.应急准备 (1)根据天气变化,在暴风雨天气到来之前,储备一定数量的饲料、兽药、疫苗、多维等生产物资,防止灾害天气太长或灾害过后出现物资紧缺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暴雨物资,包括塑料薄膜、雨具、水泵等。 (2)认真巡查各种设备、设施,特别是保证生产继续的用电系统、紧急备用电源、电力通讯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储备一定数量的发电设备备件。 (3)全面排查鸡舍存在的安全隐患,检查建筑设施牢固程度,并对不牢部位进行加固。尤其是老旧鸡舍,防止鸡舍坍塌,避免大的伤害。对电路进行检查和排查,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电线,避免短路、漏电等危险情况发生。 (4)当不良天气来临时,随时注意关好鸡舍门窗,尤其是开放、半开放式鸡舍,防止雨水进入鸡舍,造成鸡群应激或损失。另外,注意温度突变,防止鸡只出现冷应激。 (5)保证鸡场排水畅通,防止雨水过大造成鸡舍等建筑物进水,影响生产。 (6)根据鸡舍情况,考虑是否做好鸡舍坍塌,鸡群转移所需设备设施准备。 2.暴雨来临时积极应对 (1)经常关注鸡舍、生产物资等安全情况,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注重局部保暖,防止鸡只扎堆导致压死现象发生,同时要适当通风(通风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添加多维、电解质等保健、抗应激药物,防止雷电、暴风等引起鸡群应激。 (4)检查鸡舍周围排水情况,若有雨水过急排水不畅处,及时排水,避免造成鸡舍墙壁淹没、倒塌。 (5)密切关注配电室的情况,预防因雷击造成供电设备损坏,如果损坏立即启动停电的应急预案;查看电路情况,避免暴雨天气造成电线断路或短路及漏电,同时,保障自身安全,以防触电发生。 3.暴雨后做好防疫工作 (1)若暴雨后鸡舍损失严重应组织力量,搭建或修复鸡舍,加固危房危舍。 (2)彻底清除死亡鸡群。迅速组织人员清理、集中死亡鸡只,因地制宜地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3)及时进行鸡群转移并实施相应的保温措施;对已达上市标准的鸡群及时出栏或屠宰等。 (4)由于气候变化异常,鸡只抵抗力下降,要减少应激,密切监测抗体水平和鸡群动态,调整日粮营养水平,防止疾病发生。 (5)养殖场要组织人员对禽舍和场地进行消毒工作。 (6)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特别要注意对禽流感、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易发病的防治;对已免疫接种的畜禽,可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强化免疫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