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篇文章,落实“一号文件”
黎成喜
近日印发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的任务,也提出了实现这“三个必须”的着力点: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因此,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必须在“强、富、美、改、法”这5个字上做文章。而这,也是茂名农业发展必须做好的五篇文章。
“强”。“强”的核心是粮食安全。离开它,其他免谈。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安全是万世之本。尽管中国粮食产量取得了“十一连增”的好成绩,可是“增产靠化肥、治病虫害靠农药”的现象也很严重,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目前我国人增地减、淡水短缺、地区分布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日益突出,倒逼着传统农业必须要“转方式、调结构”,把追求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不断提高竞争力。如果农业“结构调整”是一艘船,那么“市场竞争力”就是航灯,“科技创新”就是风帆,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要到达的彼岸。近日,我市与大兴安岭地区签订了协议,我市将建设成为冬种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是联合国确认的第4大主粮,这为我市提高粮食自给率增加了新砝码,也为茂名建设农业强市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富”。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目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的短板,而农民增收速度慢也是农业发展的短板。为此,必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行目标价格改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等部门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第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和拓展加工、流通、销售等新环节,形成“一产接二连三”融合的发展模式,打造“第六产业”。第三,发展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其商机巨大,有利于提升农业附加值。第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三率”,增加农民收入。如创新“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等模式经营。第五,发展特色种养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第六,激活土地、房屋等资源,让“沉睡的资本”活起来,增加农户的财产性收入。
“美”。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目前农村仍是“美丽中国”的短腿,是“中国要美”的最大课题。因此,“垃圾只能靠风吹,污水只能等蒸发”的传统观念一定要破除,一定要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缩小城乡“美”的差距。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村水、电、路、房等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村容村貌。二是“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以“内外兼修”促进村容村貌与村民素质的改善。三是以城市带动农村,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并实现城乡居民的福利同等、权利同等、教育同等。四是聚集更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只有保留田园风光,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
“改”,就是改革创新。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改革明确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等要求。如农村征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等这“三块地”,将进行试点改革。同时,文件要求制定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和监管办法,推进农村集体乡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面对这一系列改革,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未雨绸缪地做好落实的准备工作。
“法”,就是依法治农,亦即依法强农、依法富农。中央1号文件专章提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框架和轨道,也是农村基层治理的根本。农村改革涉及的人与地超半数,可谓重大,法治绝对不能缺席。在“被征地”、“被上楼”甚至是“被返乡”等现象中,农民是处于利益受损的弱势一方,另外还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了。因此农村改革要以法兜底,为农民利益、农村发展保驾护航。依法治农、强农和富农,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选择。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也是我们茂名的必走之路。我们要咬定目标,绝不能放松。只要我们加快改革创新力度,加大力度推进依法治农,就能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那么茂名农村的强富美就一定能实现。
|